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
Urban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 
開課學期
105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林國明 
課號
Soc3043 
課程識別碼
305 3312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101 
備註
列為社會系系內選修兼通識A5*。。A5*: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。可充抵通識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8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1urban101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這門課主要在帶領學生了解都市生活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,並思考多元差異的人群,如何透過民主參與的途徑來解決他們在都市生活所面對的問題,實踐他們的生活願景。

都市,是當代文明的核心,是權力和財富集中之處,商品、符號、觀念、資訊在此交錯匯集,使得都市生活展現多樣開放的特性。但都市也充滿衝突、緊張與壓迫。都市生活將不同文化、階級、族群、種族、年齡和性別的人群,聚集在鄰近的空間,緊密接觸。他們連結的社會關係,以及在共同空間中並置的活動,可能產生衝突,導致某些人群的生活機會,受到排除,造成社會不正義。都市是差異的匯集;如何協調多樣與差異,實現社會正義,是都市生活的一大挑戰。這門課的主軸,即在探索:面對外在環境變遷,以及內在衝突壓力下,都市生活,如何連結差異的人群,讓不同人群都有機會在都市中追求他們美好的生活願景?

在探索都市生活面臨的問題,和尋找解決途徑時,這門課採取三個取向。一是「跨界連結」的觀點。我們要打破領域的邊界,把都市生活的問題,放在廣大的,甚至延伸到都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來檢視;二是「都市治理」的觀點。都市問題的形成,受到政府政策所影響,也需要政策回應。政策,不是政府機構單獨的行動,是政府結合特定人群所做的決定。權力關係網絡的運作所形成的治理結構,塑造我們的都市生活。三是「社區參與」的觀點。建構實現社會正義的韌性城市,需要民主的治理,需要社區民眾直接參與,才能建立合作、信任和彈性的機制,來回應挑戰,協調差異。

在上述課程主軸和關照取向下,本課程首先將先從政治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的觀點,來介紹「都市治理」的概念。第二部分,將從交通運輸、文化生活、健康照顧、科技治理、資訊傳播等主軸,介紹都市生活所呈現的衝突和面臨的挑戰,以及牽涉到的「治理」問題。第三部分討論社區與社區參與,經驗性和概念性的說明社區行動和公民社會、公共領域的關係,也討論市民如何透過社區營造、社會運動、社區設計、公民審議、參與式預算和數位傳播科技等參與途徑,去塑造都市生活的集體樣態,讓都市生活更民主。
 

課程目標
1. 幫助學生思考都市生活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,並探索如何透過民主參與的集體途徑,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。
2. 從政治權力結構,政府與企業和其他民間團體的關係,了解「都市治理」的性質;
3. 從交通運輸、文化生活、健康照顧、科技治理、資訊傳播等主軸,介紹都市生活所呈現的衝突和面臨的挑戰,以及牽涉到的「治理」問題。
4. 了解市民如何透過社區營造、社會運動、社區設計、公民審議、參與式預算和數位傳播科技等參與途徑,促進都市的「民主治理」,實踐社會正義的集體目標,讓不同人群都有機會在都市中追求他們美好的生活願景。
 
課程要求
1. 個人作業、出席與參與討論 (60%)
每人要選取全學期三大單元共十次課程(第一單元兩次,每二、三單元自選四週),在課後兩周內繳交學習心得(通識課同學800-1000字,社會系同學1000-1200字),請上傳CEIBA以便助教批閱。超過期限者可在課程結束前補交,但分數將扣三個等第(最高只有B+)。心得請根據當週文獻、上課內容進行討論 。評分將根據是否確實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,並提出個人觀點為原則。社會系選修學生閱讀範圍必須包含延伸閱讀。

本課程有討論課。出席和參與討論將列入成績評分。

2. 期末團體報告 (40% )
我們將分成6-8人一組,在助教的指導下,以大安區為範圍,進行團體研究,分析城市生活的問題,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。團體研究是「問題導向的學習」;我們將以交通、文化、健康與照護、科技、傳播等領域,分成十個有特定空間界線的議題領域(例如新生南路三段人行道拓寬引發的爭議)。每組成員必須進行田野觀察,訪問居民或相關當事人(每人至少訪問兩位),了解民眾的想法,不同意見之間的衝突,來界定問題,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,或需要的資源。團體研究將利用課堂與課後時間進行。第九週之後,每週有一小時的課程時間,進行團體研究的田野觀察、訪談或討論。各組的研究成果將在期末進行口頭報告;我們將邀請大安區區長、里長和台北市相關局處官員來對同學的報告做講評。口頭報告之外,需繳交至少五千字的書面報告。團體研究將進行組員互評,依個人貢獻調整分數。
本課程是教育部補助的「無邊界大學」計畫的基礎核心課程;各組進行的團體研究可以獲得經費補助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W1. (2016/09/12)課程介紹

W2. (2016/09/19)都市治理的理論
Watson, Sophie. 2009,城市政治,於Steve Pile, Christopher Brook, and Gerry Mooney 主編,王志弘譯,無法駕馭的城市?秩序/失序,台北:群學,頁235-279
Simon, Park. 2007,爭議的城市:政治、人民與權力,於王志弘 徐苔玲譯,《遇見都市:理論與經驗》 臺北:群學,頁173-198

延伸閱讀:
Pierre, Jon. 2005.Comparative Urban Governance: Uncovering Complex Causalities, URBAN AFFAIRS REVIEW, Vol. 40, No. 4, 446-462

W3. (2016/09/26)都市發展的政治經濟學
Simon, Park. 2007,都市財富,於王志弘 徐苔玲譯,《遇見都市:理論與經驗》 臺北:群學,143-172
周素卿,吳幸玲,江尚書,2009,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,中國地理學會會刊,43:15-32

延伸閱讀:
陳東升,1995,金權城市,第四章〈空間開發投機機制之探討〉,台北:巨流,頁95-132

W4. (2016/10/03)運輸與移動的城市
Hamilton, Kerry., and Susan Hoyle. 2009,移動城市:運輸連結,於John Allen,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 主編,王志弘譯,騷動的城市:移動/定著,台北:群學,頁235-279。
王志弘. (2012). 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.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 (88), 1-40。

延伸閱讀:
Jacob, Jane. 吳鄭重譯,2007,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: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,泰北:聯經,頁369-403。

W5. (2016/10/10)(放假)

W6. (2016/10/17)多元差異與文化的城市
Simon, Park. 2007,四處碰壁:都市世界裡的文化、再現與差異,於王志弘 徐苔玲譯,《遇見都市:理論與經驗》 臺北:群學,179-228。
吳比娜,2013,中山北路的Chungshan:菲律賓外籍勞工在台北,於侯志仁主編,反造城市,台北:左岸,頁126-151

延伸閱讀:
康旻杰,2013,地下莖城市的異聲畛域:溫羅汀獨立聯盟的詩與政治,於侯志仁主編,反造城市,台北:左岸,頁152-173

W7. (2016/10/24)文化創意、文資保存與都市更新
陳明竺,2007,都會區舊城再生問題與對策,中國地方自治,60(8):4-19
林文一,2015,文化創意導向都市再生、「新」都市治理的實踐及缺憾:以迪化街區為例,都市與計畫,42(4):423-454

延伸閱讀:
郭肇立,200 9,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,建築學報,第 67 期, 81~96 頁

W8. (2016/10/31)照護與健康的城市
陸圴玲、陳富莉、李蘭,「社區健康營造」,於李蘭等著,健康行為與健康教育,巨流圖書公司,頁142-192

延伸閱讀:
Vlahov, David., and Jo Ivey Boufford., 2010. Urban Health in a Global Perspective. pp. 1-26. In David Vlahov et. al., eds, Urban Health: Global Perspectives. San Francisco, CA: Jossey-Bass.

W9. (2016/11/07)科技與永續的城市
Blowers, Andrew., and Kathy Pain. 2009,無法持續的城市?,於Steve Pile, Christopher Brook, and Gerry Mooney 主編,王志弘譯,無法駕馭的城市?秩序/失序,台北:群學,頁289-340。
盧鏡臣, 周素卿, 廖昱凱. (2015). 落差與接軌? 從國際發展看台灣的都市氣候治理與研究. 都市與計劃, 42(1), 7-38。

延伸閱讀:
Pearce, Laurie., 2003.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Planning, and 
Public Participation: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azard Mitigation. Natural Hazards 28: 211–228 

W10. (2016/11/14)社區與社區營造
曾旭正,2014,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,於王本壯等著,落地生根: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,台北:唐山出版社,頁5-18。
李丁讚,2014,社區營造與公民社會,於王本壯等著,落地生根: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,台北:唐山出版社,頁19-40。
連振佑,2013,撐開公共空間的細縫:社區營造,營造社區,於侯志仁主編,反造城市,台北:左岸,頁174-193

延伸閱讀:
劉立偉,2008,社區營造的反思:城鄉差異的考量、都市發展的觀點、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,35(4):313-338。

W11. (2016/11/21)社區運動與都市社會運動
莊雅仲,2011,永康街的社區運動,於何明修、林秀幸編,台灣社會運動的年代,台北:群學,頁331-362。
范綱皓,2012,空間、文化與社區:再探師大夜市爭議,文化研究月報 125:163-168。
王志弘,2010,都市社會運動的顯性文化轉向?1990 年代迄今的台北經驗,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,16:39-64。

延伸閱讀:
夏鑄九, 成露茜, 陳幸均, 戴伯芬. 2002. 朝向市民城市—台北大理街社區運動.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 46, 141-172。

W12. (2016/11/28)社區與參與式設計
Tim Brown & Jocelyn Wyatt,2007,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,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(共5頁)
陳東升,2013,社會學想像的設計,巷子口社會學部落格。
山崎亮著,莊雅琇譯,2015,社區設計,台北:城邦,頁97-160。

延伸閱讀:
Andersen, Lars Bo et al. 2015. "Participation as a Matter of Concern in Participatory Design." CoDesign 11:250-261.

W13. (2016/12/05)審議民主模式的社區參與
林國明,2009,公共領域、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,思想,11:181-195。
杜文苓、張國偉、吳嘉純,2009,審議民主在空間議題上的新實驗:以中港河廊通學步道願景工作坊」為例,公共行政學報,32:69-104。

延伸閱讀:
林國明,2016,審議造就積極公民?公民審議、社會資本與政治參與,人文社會科學集刊,第二十八卷第二期。

W14. (2016/12/12)參與式預算
萬毓澤,2015,巴西愉港的參與式預算:神話與現實,鄭麗君等著,參與式預算: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,台北:青平台,頁29-73。
林國明,2015,參與式預算的操作程序與國外經驗,鄭麗君等著,參與式預算: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,台北:青平台,頁127-160。

延伸閱讀:
Ganuza, E. and F. Francés (2012) The deliberative turn in participation: the problems of inclusion and deliberative opportunities in participatory budgeting.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4.2, 283–302.

W15. (2016/12/19)傳播科技與民主參與
孫曼蘋,2011,在地發聲、媒介素養與社區行動,新聞學研究,108:59-102。
森楦著,楊錦昌,林文瑛譯,2000,東京媽媽町之夢,遠留,頁1-37, 219-246;252-261

延伸閱讀:
林宇玲,2014,網路與公共領域:從審議模式轉向多元公眾模式,新聞學研究,118:58-88。

W16. (2016/12/26)期末報告
W17. (2017/01/02)(放假)


 
參考書目
見指定閱讀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個人作業、出席與參與討論  
60% 
 
2. 
團體報告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2  課程介紹
 
第2週
9/19  都市治理的理論
 
第3週
9/26  都市發展的政治經濟學
 
第4週
10/03  運輸與移動的城市
 
第5週
10/10  放假 
第6週
10/17  多元差異與文化的城市  
第7週
10/24  文化創意、文資保存與都市更新 
第8週
10/31  照護與健康的城市
 
第9週
11/07  科技與永續的城市
 
第10週
11/14  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 
第11週
11/21  社區運動與都市社會運動
 
第12週
11/28  審議民主模式的社區參與  
第13週
12/05  參與式預算 
第14週
12/12  社區與參與式設計 
第15週
12/19  傳播科技與社區參與
 
第16週
12/26  停課
 
第17週
1/02  放假 
第18週
1/9  期末報告